扎根扬州沃土 培育时代新人 我校举办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 暨扬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集体备课会
发布人:mkszy  发布时间:2025-04-10   浏览次数:506


    

    为推进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融入学校思政课,丰富学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促进扬州地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衔接与融合,48日下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南京大学出版社第四编辑部共同举办的“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暨“扬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集体备课会”在科技综合楼301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陈亚鸿出席会议并致辞,扬州市教育局高教处处长周晟参加会议并讲话扬州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以及部分思政课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莉主持。





    陈亚鸿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各校领导及教师代表致以诚挚的欢迎,并对我校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过程及发展目标做了简要介绍周晟在讲话中指出,扬州这座兼具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发展活力的城市,正以“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教学素材,立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可以构建循序渐进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深耕“扬州实践”,有助于打造特色鲜明的运河思政品牌,坚持协同创新,有利于构建共研共进的思政教研生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而“一体化”建设是让这门课“活起来”“实起来”的金钥匙。此次会议是思想的碰撞更是使命的凝聚。








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研讨环节,扬州大学林祖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栾辉、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石磊分别以“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融入学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的具体内容与‘新思想’课融入的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的具体内容与‘形势与政策’课融入的路径”为题,同大家分享了对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丰富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的思考。随后,南京大学出版社第四编辑部副主任唐顺霞介绍了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构想。主题分享得到了与会同志的强烈共鸣,大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交流经验心得,气氛热烈。





扬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集体备课环节,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学校邗上分校的任靖宁、京华梅岭中学王馨宇、邗江中学        滕洁和扬州市职业大学金奇等来自大中小各学段的四位老师,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分别以《千年运河焕新颜 童心守护绿水间》《“运”美生态中国——蒹葭之美,美在湿地》《用联系的观点看京杭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大家进行了说课展示。

接着,扬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项目负责人王恒富、扬州市教科院副院长冯长宏、京华梅岭中学校长仇清泉、树人学校九龙湖校区校长殷翠云、邗江实验学校办公室主任卢静等作为评课专家对各位老师的教学展示进行了评价。

卢静认为,各学段紧密相连、层层深入,又各具特色,搭建起连贯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所展示的每一节课均能突出学段自身特点,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展开,总体上达到了一体化的价值。

殷翠云认为,四节思政课契合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要求,做到了主题思想一致性,体现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充分运用大运河文化资源,呈现了鲜明的衔接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仇清泉认为,四位老师用心用情用智,选题美、形式美、语言美,凸显了思政课的吸引力,用新颖的方式育时代新人。四节课聚焦生态文明,具备学段延伸潜力,倡导设计梯度化目标,小学侧重体验感知、中学深化社会认知、大学聚焦政策研究,形成螺旋式课程体系。

冯长宏认为,四节课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注重通过丰富多彩的案例形式,创设情境,巧设问题,突出学科融合,深入浅出地讲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总体理念突显立德树人。

王恒富在总结点评中指出,通过组建扬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把各学段的思政课程串起来,让思政课活起来,产出了越来越多的示范课、金课。今后将进一步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堂、融合的思政课堂和贯通的思政课堂。

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是一种日常的学理性、知识性教学实践活动,更是一项严肃的思想性、价值性教学政治任务。此次研讨会汇聚多方面的专家、学者及多学段的教学骨干,通过专题讲座、教学展示、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和扬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推动了我校与兄弟高校、中小学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交流互鉴,凝聚思政教育力量,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共同为推动扬州地区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崔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