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思政行”:探寻生态文明建设在大运河畔的生动实践
发布人:mkszy  发布时间:2025-04-15   浏览次数:356


近期,扬州市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了多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实践活动,由金奇、郭双燕吴雅秋三位老师带领260余名学生深入瓜洲古渡公园南水北调源头绿廊公园和邵伯湖畔的沿湖村,开展以生态文明与文旅发展“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沉浸式思政课实践研学活动。多场活动不仅将思政课堂延伸至绿水青山间,更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研学瓜洲古渡生态文明赋能文旅发展

4 月 9 日上午,扬州职业大学电气2401、2402100名同学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金奇带领下,走进瓜洲古渡公园体验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瓜洲古渡公园,宛如一颗镶嵌在滨江临河之处的璀璨明珠,虽占地面积不大,却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浓缩了千年的历史记忆。踏入园内,只见亭台楼阁依地势错落分布,恰似一幅自然舒展的水墨画,生态之美,令人心醉神迷。同学们漫步于公园小径,脚下是柔软的草地,头顶是繁茂的枝叶,微风轻拂,送来花草的清香,真切地感受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现实中的丰硕成果。瓜州不仅生态优美,更是历史文化宝库。同学们在研学中深入了解瓜洲的历史与现实,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对旅游经济的推动作用,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扬州新实践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

南水北调源头绿廊公园:发现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的交融之美

郭双燕老师带领2401网络班和2402网络班的80余名同学来到了江都区南水北调源头绿廊公园。此次实践教学围绕“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展开,同学们首先参观了源头主题白色群雕,了解其象征意义——南水北调东线源头三河汇聚,是江淮生态大走廊的起点。随后,同学们游览了江淮生态水系的微缩景观,郭老师引导大家发现“高邮湖”等湖泊的造型,深入讲解了扬州如何通过治理水环境推动江淮水系生态建设,为“美丽江苏”作出的巨大贡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地景观前,郭老师详细讲解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两山论”,强调了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最后,学生们参观了巨大的白色贝壳状气膜馆,了解到其运用多项声学专利技术进行的“建声电声一体化”改造,直观感受到了科技创新之美。





沿湖村:感受运河畔的生态觉醒与乡村振兴

与此同时,吴雅秋老师带领金融2401班和统计2401班的70名同学走进邵伯湖畔的沿湖村,开展了一场以“乡村振兴与生态共融”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沿湖村是扬州唯一的纯渔民村落,曾因过度捕捞和围网养殖陷入生态与经济的双重困境。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村子通过退渔还湖、修复水域等措施,让邵伯湖重现水清鱼跃的美景。

同学们驻足湖畔,聆听了讲解员关于乡村振兴与生态治理深层联系的讲解,深刻体会到沿湖村能够转型成功,根源在于重视生态保护。在沿湖村,学生们还体验了渔家非遗技艺,品尝了水乡美食,感悟到“因地制宜”的运河智慧——只有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赢。

在渔家文化馆中,同学们触摸渔网、船桨等老物件,感受运河滋养的百年渔文化。村党支部通过节庆活动和村规民约凝聚民心,让“运河精神”成为村民共同的价值纽带。吴雅秋老师进行现场教学:“产业转型与多元发展是沿湖村蜕变的关键,乡村振兴更离不开本土文化的传承,青年们要将文化传承与时代使命相结合,投身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




春光作伴好读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春季学期精心设计了多场思政实践课,结合专业特点和实践要求,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已开展植树节、清明节等多场专题思政实践课,同学们行走在“好地方”扬州,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相结合,在瓜州古渡见证了理论照进现实,在南水北调源头绿廊公园感悟了生态文明与科技创新的交融之美,从沿湖村的蜕变中读懂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多场活动以运河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让思政课“活”起来、“潮”起来,激发青年学子立足生态文明,努力成为新时代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的践行者。

 

                                     (作者:金奇、郭双燕、吴雅秋)